在我们身边,总有一些人,家庭和睦,儿女孝顺,读书也厉害,爱情事业双丰收。
关键是,家庭遇到困难了,还随时有人帮一把,迅速脱困。
再看看你自己,干什么都难,折腾了好多年,还不如别人几天的成绩。
为什么别人命好福多?是天生的吗?
《易经》有云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
说白了,人家的幸福生活,也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。只是人家积累的方法,和你的不一样。
好的改命、积福的方法,需要看长远,懂人性,拒绝俗套。
图片
01
穷时行善,比富时行善,更有德。
如果你自己在穷困潦倒之中,还让你去行善,你大概率会骂骂咧咧:“我都没饭吃了,还要去帮别人,拿谁来帮我?凭什么?”
很多人,还会在穷的时候,坐等别人帮忙,如果没有人帮,就认为富人都不是好人,产生仇富仇官的心理。
有骨气的气人,则不然,他始终会有人帮人的言行举止。
清代小说《跻春台》里,有一个叫张银娃的少年,在重庆府的一个小旅馆打工。
一个去赶考的书生,因为没有身份证明,被拒绝住宿。
张银娃和书生交谈了很久,毅然为其担保,让其住进旅馆。
不料,书生住了一夜,病倒了。旅馆老板见状,要把书生赶走。
张银娃把自己的宿舍让出来,给书生住了大半个月,还请医生来治疗。前前后后花了两千多文钱。
书生无法支付费用,张银娃也身无分文。经过商议,张银娃让书生先去赶考,自己用工钱作为抵押,慢慢支付费用。并且约定,书生有钱之后,再来归还。
大家都笑张银娃太笨了,书生一旦离开,哪能回头来还钱?
大概过了三年,书生做官了,不仅来还钱,还另外给了张银娃两千两银子。
周围的人这才顿悟——富人以钱为善,穷人以心为善。
一个人有帮助人的心,那么他再穷,都可以做好事。比方说,没有钱的人,有力气,可以帮人推车;可以让落难的人,在自家歇息,喝一碗水;没有米饭吃的人,可以把腌菜给挨饿的人垫肚子。
穷困,不是不行善的理由。并且此时的善行,更感动人,更容易得到社会的点赞。
02
富时节俭,比穷时节俭,更可贵。
《勉谕儿辈》中写道: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”
穷的时候,一个人要省钱,很容易做到。毕竟,形势所迫,自己不敢乱花钱。
人有钱了,还要节俭,这就难了。手头宽裕了,总认为要去享受,拒绝抠抠搜搜。
可自古以来,人败皆因骄,家败皆因奢。我们富有的时候,做不到节俭,就会培养败家子,家庭返贫,谁都没有好处。
北宋的皇帝赵匡胤,看到公主穿了羽毛做的衣服,马上让其脱下来。
赵匡胤说:“你的公主,一旦带头奢侈,周围的人都会仿效,开销会变得巨大,风气会变得恶劣。”
正因为赵匡胤带头节省,北宋才延续了多年。
史学家陈寅恪点评: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”
在个人、家庭慢慢变富的时候,节俭的方法,也逐渐丰富,规范,并且能坚持。这样,家业才守得住,子孙才不会堕落。
随时都要记住,人不仅要富,还要“富贵”。富而节俭,难能可贵。
图片
03
帮穷亲,比帮富亲,更有用。
《菜根谭》里说:“交市人不如友山翁,谒朱门不如亲白屋;听街谈巷语,不如闻樵歌牧咏;谈今人失德过举,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。”
很多人都在趋炎附势,谁有钱,就去谁家拜访。
你本想去富人家沾光,但是富人家的客人,应酬太多,压根就不会好好招待你,甚至都讨厌你的到来。
你去穷人家就不一样了,他们会把你当成贵宾。你对他们好一点点,就会被感恩戴德。
说直白一些,你拉穷人一把,暂时不会有回报,但假以时日,穷人翻身了,就会给你很多的回报。这是“冷庙烧香”的社交模式。
就是平时的礼尚往来,你带着自己认为很贵重的礼物,去拜访富亲。富亲不会稀罕,因为这些东西,他们看腻了;你带着礼物去穷亲家,这就显得特别客套,甚至让人终身不忘。情分的大小,一目了然。
04
讲规则,比讲人情,更有爱。
当你有一定权势的时候,求你帮忙的亲戚朋友,会有很多。
当然,很多事情,你和同事,打个招呼,确实很好办。
比方说,亲戚办某个证件,还差一样资料。打个招呼,也就办了。
可是你从长久看,你打招呼,让亲友知道了一个事实——只要有熟人,啥规则都不不要了。
可是权势不会永恒,你也不能一直顾着亲戚朋友。
一旦权势没有了,亲友再去办事,还是要用规则。而亲友的思维中,却有了“熟人好办事”的固有概念,这就带来了很多困扰。
不管是办事,还是亲友互动,无规矩不成方圆。
在人生的长河里,规则就是最大的“保护神”,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神”。告诉亲友讲规则,这是最大、最长久的爱护。
图片
05
胡适之说过:“要怎么收获,先要怎么栽。”
改变命运,积德积福,都是“栽瓜点豆”的过程。
在春天不播种,到了秋天,自然就没有收获。
我们在践行善良的时候,把善意的作用发挥到更大、更精准,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,那就德福无量了。
记住了,行善如春园之草,不见其长,日有所增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